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,一輛輛卡車往來如梭,工人的吆喝伴著機械的轟鳴,演奏著美妙的項目建設交響曲……在華為新金寶高端制造基地項目現場,700多名工人、200多名施工管理人員,在工地24小時輪班作業,快速推進項目落地。
近年來,湖南城陵磯新港區圍繞產業建鏈、補鏈、延鏈、強鏈工作,開啟了國際國內500強企業的深度合作,從“招商”走向“選商”,著重“引大引強”與“引精引特”。產業項目建設成井噴之勢,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。
引進一個龍頭 帶動配套產業鏈紛至沓來
華為新金寶高端制造基地首棟廠房喜封頂。
2018年,新港區成功引進世界500強企業“新金寶”落戶,年產值超100億元。新金寶集團作為世界500強,是全球電子信息領域極具行業影響力、市場競爭力以及產業帶動力。2019年8月2日,新港區與華為高端制造、新金寶集團自主品牌項目簽約,將岳陽作為華為戰略布局重要節點城市,讓岳陽市千億電子信息產業“迎面走來”。
目前,新金寶集團中國區總部、中國區研發中心、自有品牌生產基地,以及新金寶自營的3D打印、工業4.0、服務機器人等自營高新技術項目和研發總部已經落戶。華為新金寶高端制造基地項目已經基本建好第一棟廠房。岳陽已成為華為戰略布局重要節點城市。吸引大批國際國內知名的上下游配套企業和代工產品,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,外資企業接連入駐。
除電子信息產業外,新港區的新材料產業引入世界500強復星合力、中創空天,糧油精深加工項目道道全、中儲糧、九鼎產業園,智能制造制造項目哈工大岳陽軍民融合、岳陽高瀾節能,正昇電子、高新產業園、永高新材等大項目、好項目紛至沓來。新港區產業招商迎來了全面爆發式增長。
2019年9月2日,新金寶打印機項目試運營投產。
6大開放平臺 為企業打造進出海通道
湖南城陵磯新港區擁有湖南唯一通江達海的國家一類水運口岸,常年不淤不凍,寬廣水域、陸域和集疏運體系融合一體,形成天然的深水良港。
水運特點運量大、運費低。上海—城陵磯,1300多公里,1噸貨只要9元錢,2萬噸1條船的運量抵得上7個專列。水運的低價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,為企業降本增效。據統計,湖南整個的外貿進出口物流量,水運占到了60%以上。新港區獨特的區位優勢,使其成企業入駐的重要條件。
城陵磯國際集裝箱港物流通江達海。
復星合力新材料項目正是看中了新港區獨特的水運優勢,其生產的高延性冷軋帶肋鋼筋年產能約500萬噸。每年通過水運進出達1000萬噸,項目大進大出大運量的特性,可依托水運降本增效,還能有效輻射長江經濟帶的中部地區。
該項目的落戶也刷新了新港區招商的“新紀錄”。項目從談判到簽約前后僅一個多月時間——2018年12月4日簽約,12月5日工商注冊,12月20日開工,今年10月1日前試生產。成為新港區當年開工,當年投產的又一重大項目。
2016年8月,新港區“一區一港四口岸”全部建成運營,成為全國唯一擁有6個國家級開放平臺的園區。
港口資源給予了新港區無可比擬的自然優勢,也賦予了新港區新的時代使命,新港區大力實施“一區一港四口岸”獎勵政策,鼓勵物流企業新開航線、增加航班密度,萬噸海輪直達上海、洋山,成為湖南“物流全球”的重要節點,連接著海上絲綢之路。將港口資源最大限度利用、助推經濟發展。
沐浴著長江經濟帶的春風,通過“一港一區四口岸”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程度,新港區讓入駐的大項目、好項目信心大增。
2019年10月16日,中韓合資智能顯示項目綁定生產線入駐城陵磯綜保區。
10月16日,中韓合資智能顯示項目綁定生產線入駐城陵磯綜保區。至此,全球最大的噴墨打印機生產基地、全球最大的5G基站生產企業、全球最大智能顯示配套產品生產基地均落戶新港區。
為企業“筑巢”推動“港產城”融合發展
筑好了巢,引來了鳳,更要護好巢,安好鳳。
即將竣工投產的岳陽臨港高新產業園,就是為企業提供“拎包入住”的典范,項目入駐水、電、氣、網全線開通,為入區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,打造出“標準化廠房”高配版。項目在建,便有23家企業簽約,30多家意向入駐。
新港區美麗的芭蕉湖休閑風光帶。
新港區堅持 “筑巢引鳳”與“引鳳筑巢”相結合,開發建設白楊湖總部經濟港,芭蕉湖風光帶。引入郡華實驗學校、冠都五星級酒店、今創首府、恒金國際等,逐步完善新港區在教育、休閑、高端住宅等方面的短板,使新港區煥發出“產業新城”的生機和活力。
既要硬環境,也要軟實力,新港區把推進項目建設作為踐行“最多跑一次”“最好不要跑”的試金石,為項目建設提供“媽媽式”服務,世界500強復星合力項目的推進,項目從談判到簽約前后一個多月時間,其用地許可、不動產登記、工規許可、施工許可一路路燈——4個證件的辦理過程中,上午交資料,下午就辦結,前后不到5個小時,真正實現了“最多跑一次”。
沿著“以港興業、以業強區、以區拓城”的發展戰略,新港區利用優勢資源“招大引強”,打通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,同時,開放平臺活力不斷釋放,成為項目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,加力加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。